我們的故事

興起.發光|充滿恩典的70年建堂物語


陽光灑進舊堂的彩繪玻璃,彷彿浸泡在上帝的同在裡。
興起˙發光

充滿恩典的70年建堂物語

實體到線上,看見上帝打地基的手

文╱蘇緯

本文取自《我們是亞西亞的希望:真理堂七十年宣教軌跡》專刊,台北真理堂╱2024.4.30出版。

 1949年,中國大陸局勢混亂,大批人潮攜家帶眷、離鄉背井來到台灣,在物質與心靈需要都很匱乏的時候,上帝從各處差遣祂的僕人,把福音帶到這些新移民當中。真理堂就是這樣開始的。

從「孫維德餐廳」到第一間會堂
孫牧師夫婦的僕人式奉獻

 1952年,已在中國河南服事了四十年的美國籍牧師孫維德(Victor E. Swenson)輾轉來台,六十六歲的他,與師母不辭勞苦地展開新的福音拓荒工作。真理堂的第一個聚會場地,就在他們家──一幢位於龍泉街的日式木造房屋。

 那時候百姓生活清苦,大家總是把時間用在經營生意、養家活口上,孫牧師與師母不只熱心地和大家做朋友、參與婚喪喜慶,更在許多時候捲起袖子幫忙家務,好讓他們能來聽福音。大家把他們家暱稱為「孫維德餐廳」,許多人平生第一次使用刀叉的經驗是在這裡獲得的。

 因著牧師和師母的熱心邀請,第一次崇拜在1952年10月開始。幾個月內人數從十幾人成長到數十人,主日學、婦女團契、英文查經班、青年團契、禱告會、詩班⋯⋯也次第展開,孫家幾乎天天門庭若市,教會也於同年7月成立執事會。

 這一年,香港信義會神學院畢業的年輕教師周景福加入,聚會人數也越來越多,需要買地建堂了,經過多次的禱告和尋找,終於選定了一塊鄰近台大、師大以及國防醫學院,位於新生南路、溫州街口的稻田,不待工程展開,同工們便在田間搭起帳篷,建立這附近第一個福音佈道所。

 當時大家收入微薄,但上帝賜給眾人信心,一毛、兩毛錢地奉獻金錢;婦女們也義賣刺繡、手工藝品、小點心等物品,聚沙成塔地籌措出五萬元,其餘大部分費用則由差會補助。1954年,可容納一百人的會堂落成,6月13日獻堂禮拜上,大家看到同心合意建造的教堂啟用,感動得眼眶發紅。

為時代培育青年
學生中心、信義男女舍一一成立

 與教會的發展一同前進的還有信義會台北學生中心。1952年11月,曾在中國大陸從事學生福音工作的美籍宣教士鍾可聆(Clara Jones)來到台北,她與同工們在「聯合學生工作與真理堂教會,透過傳講上帝的話來宣揚耶穌基督」的異象中開辦了學生中心,也創建信義男、女舍,寫下了往後此地學生工作的序章。

 1956年,孫老牧師退休返美,由周景福牧師與鄧倫(Lester A. Dahlen)、貝世偉(Lars Bjorsvik)兩對外籍牧師夫婦接任。周景福牧師和當時於救恩堂牧會的董尚勇牧師,常一同騎著腳踏車(或摩托車)四處服事,足跡遍及永和、景美,並且幫助板橋福音堂的服事;在本堂,除了主日學、祈禱會、學生中心的英語查經班、詩班,寒暑假也有各樣的營會蓬勃發展。

 學生中心的冬令會帶領了許多大學生信主,鍾可聆教士有負擔要建立信義學舍,1961年4月,男舍在大家的禱告中買地建成了,9月,女舍則在一棟租來的舊房子開張。除了星期天,每天都有晚禱。許多知識分子因住在這基督化的大家庭中,經由崇拜、查經、團契,以及受到牧師、教師們的愛護照顧,認識福音、經驗主愛,多有在此受洗歸主的。

 1960年,正在服役的美國駐台海軍傅立德少尉(Wendell Friest)來參加真理堂的英語崇拜,並且在英語崇拜停止聚會後投入大專團契,以音樂的恩賜服事上帝;1962年傅少尉退伍前決定獻身全職傳道,因此向美國路德神學院申請入學,返美進修。

 董尚勇牧師則於1963年9月至真理堂就任牧師,直至1991年退休。在他牧會期間,真理堂成為台灣信義會最大的堂會;也因著會堂的改建,董牧師帶領教會再一次經歷上帝的大能和豐盛,信心更加堅定。在他與鍾可聆教士同心服事下,幾項學舍、教會的工程完成了。1971年,由董牧師親自監工的真理堂新堂落成,並於10月31日舉行獻堂禮拜,此後會友人數穩定成長,各項事工陸續開展。

 

1. 1952年孫維德夫婦在龍泉街的家。
2. 1957年,周景福牧師(後)與董尚勇牧師(前)騎著摩托車四處服事。
3. 1954年6月13日,第一代會堂奉獻典禮。
4. 1962年12月9日學生中心奉獻典禮,鍾可聆教士(二排左一)與學生合影。

外籍牧師交棒本地牧師
傳承以愛為根基的福音神學

 1966年傅立德從神學院畢業,台灣成為他事奉禾場的不二選擇,他帶著新婚妻子包怡信(Faith Friest)回到這裡,接下鍾可聆教士的職務,以宣教士的身分在台北學生中心擔任牧師。1971年,傅牧師遇到一位老是喜歡跟他唱反調的學生,他們的關係緊張到一個程度,甚至令傅牧師一度萌生「不想繼續當牧師」的念頭,這位問題學生就是台北真理堂的前任主任牧師楊寧亞。面對衝突,他們發現自己沒有任何辦法,因此決定要一起禱告。

 彼此相愛不只存在他們兩人的關係中,也深入每一位弟兄姊妹的生命裡:耶穌基督無條件的愛,還有愛上帝、愛弟兄姊妹、愛未信之人的「愛的團契」的信念,加上多年來,傅立德牧師在真理堂打下的福音神學根基,可說是建造真理堂最重要的信念。

 1977年,姚建德因為讀研究所而來到台北,開始在真理堂聚會,他說:「以前我曾經有很重的服事,卻沒發現自己很累;來到真理堂,我才知道以前有多累──最累的就是要表現得很好,表現不好也要假裝很好。我感覺最大的不同就是,真理堂講的東西『很福音』。其實那個時候我也不曉得那個叫福音,只是覺得好真實,不用裝、不用撐。」

 這是上帝給真理堂的禮物,也是教會長久所堅持的──每一位真理堂的弟兄姊妹都知道「耶穌愛我我知道」這「一要」,還有親近主、生死盟、服事神服事人的「三招」,這是教會的異象,也是大家生活的準則。

 1978年楊寧亞從中華福音神學院畢業,與當時擔任學生中心主任的俞繼斌牧師配搭一年,之後俞牧師出國進修,他便接下學生中心主任,把原本獨立的學生中心改名為「真理堂加利利團契」,從那個時候起,大專生工作的資源、能力與潛力漸漸跟教會結合,經費也逐步從差會支援轉為真理堂信徒奉獻。現在回首,大專生工作帶來真理堂的成長,也成就了今日的真理堂──不僅造就許多門徒,更培育出不少今日的傳道人。

▲傅立德牧師(左)與楊寧亞牧師(右)在禱告中,更多學習彼此相愛。

▲1971 年第二代會堂落成,10 月31 日舉行獻堂禮拜。

呼召本地傳道人留台服事
成為教會成長的關鍵

 在那個年代,有能力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會尋求出國進修、發展,但本地教會的成長卻跟工人的培育有密切的關連,對此傅牧師也曾經感嘆:「我來台灣作宣教士,反而替美國教會訓練人才。」

 1986年,楊牧師向光鹽團契的弟兄姊妹發出挑戰,呼召一批弟兄姊妹留下來五年,由他親自帶領,一起建立教會──這個呼召不只造就了新一代的全職傳道人,也培育了一批帶職的弟兄姊妹。而楊牧師自己也在1991年成為真理堂主任牧師,並持續服事超過四十年。從1990到2000年間,教會的人數就從三百多人增長到接近一千人;其中1994年到1997年期間,更產生了許多全職傳道人,這些牧者後來大部分成了真理堂的牧師,他們的獻身和服事也帶動會友人數成長的高峰。

 此外,教會的成長與植堂宣教也有密切的關係。這個時期大約每十年開拓一個宣教點,從1981年的家家歌珊堂、1990年的中壢真理堂,到2000年的士林真理堂;2005年台北真理堂新堂擴建完成至今,又開拓了新莊、花蓮、北大、中永和、台南、桃園等植堂點,各點也陸續在台灣各地繼續開拓分堂點,人數已經增長了將近4.5倍──加上分堂,人數已從千禧紀元的一千人增加到約四千五百人;上帝也不斷賜給我們更多的工人。 

全面擴張,傳揚全人關懷的愛
建立「使徒性、先知性的愛的團契」

 1990年代中期,教會小組化使會友人數迅速增長,因舊堂不敷使用,擴建的種種討論浮上檯面,當時長執會明訂兩個條件:什一奉獻人數需達四百人,以及每一位小組長也都同意擴建。1997年達成了這兩個條件,擴建工程就此展開!在上帝帶領下,4月黃哲人任職擴建總幹事,與總務及許多專業同工歷時8年突破重重障礙,從申請都更、尋找建經公司、招標、發包到監工,不負所託地完成第三代擴建的任務。申請都更是因真理堂原有土地屬於住宅區,建築容積較少,但幾經波折後最終於2003年驚喜地獲得237坪的容積獎勵,長執會也因此全員通過奉獻十樓的獎勵空間成為國度禱告塔,為國度使用,讓真理堂更深更廣投入國度事奉。

 2003年6月,第二代舊堂拆除後,教會暫遷到滬江中學崇拜,建設工程也依序展開。擴建的過程,不只是蓋一棟大樓而已,更是全方面的擴張。楊寧亞牧師說:「在新堂擴建的這段時間,上帝透過金錢奉獻擴張我們的信心,也透過在滬江中學大禮堂崇拜擴張我們司執事團隊事奉,更在我們即將進入新堂、迎接這棟嶄新耀眼的大樓前,擴張我們的組織架構、重整所有的事工部門,這些都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……我們靠著禱告、仰望上帝走過來,而上帝就賜下雲柱、火柱引導我們的路,讓我們的生命一點一點地被更新,團隊也一點一點地成長起來。」

 2005年12月新堂「全人關懷大樓」啟用,楊牧師說:「希望各年齡層的人都可以被關懷,關懷的觸角可以延伸至許多非基督徒身心靈各方面的需要中,並且成為他們心目中期待的大樓。」

 新堂啟用後,聚會人數很快又增長了500人,在各年齡層團契、牧養系統、牧者訓練、機構服事上都有大幅的成長。值得一提的是,因二、三樓崇拜會堂的設計,使得敬拜、影視團隊有更多發揮的空間,每逢節日慶典就能用見證影片、演唱會、舞台劇等配合講道呈現,更能吸引慕道友參與,佈道效果也更加顯著。此外,教會也定期舉辦各種裝備課程、佈道會或培靈會,整棟大樓經常座無虛席,也有許多外堂會的弟兄姊妹參與,促進教會間的連結。在十樓亦設有禱告塔,成為整個教會的發電機。

 換句話說,新大樓不只是為教會內部效力而已,更是外展的新起點。2006年起,真理堂的異象由單純只是「愛的團契」,擴展成為建立「使徒性、先知性的愛的團契」,目的是希望上帝的愛在家裡、在職場、在校園、在社區社群,透過各樣的方式傳揚出去──走出教會圍牆,更多接觸未信者;也接待有需要者進入上帝的家。此外,「全人關懷大樓」也不只是真理堂的大樓,真理堂將這棟大樓獻給上帝作為「國度事奉」使用,期待成為普世宣教的祝福,透過這棟大樓培育上帝的工人,並且差派至世界各地去做上帝的工。

 

▲2003年2月12日,教會擴建團隊與設計公司的建案會議。
▲2003年8月6日,舊堂開始拆除工程。

 


▲ 2003年11月16日,新堂改建期間,真理堂於滬江中學舉辦50週年堂慶。

▲2004年7月10日,新堂上樑禮拜。

 

新一代學舍,回到宣教士的初衷
初熟果子奉獻帶來祝福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 幾十年來,與教會一同成長的還有供外來就學的大學生住宿的「信義學舍」。1961年4月,初代信義男舍落成,同年9月,信義女舍成立(現信義學舍位置上)。2003年舊會堂拆除擴建時,同址上的信義男舍因此一併拆除,信義女舍當時也已轉為教牧宿舍使用,至2005 年底新堂啟用,時任家庭部長的郭英馥牧師便向長執會提議,要回到宣教士的初衷,把信義學舍的使用權還給學生,才有如今嶄新寬敞、能容納100人的新一代學舍大樓。

 當時正逢真理堂開始年年推動「初熟果子奉獻」,並把奉獻所得用在宣教、外展上。楊牧師回憶當時:「上帝強烈地感動我設立機構,長執會也通過,可是沒有錢,擴建的費用也還沒付完。一個禮拜後,一位企業家來找我,把他的初熟果子奉獻交給我們,後來財務同工跟我說:『楊哥,我們足夠成立三個機構了!』」之後,這筆錢不只用在成立機構,就連信義學舍重建的費用也補足了。改建的工程自2009年開始,至2011年7月新學舍落成啟用,繼續祝福下一代年輕學生。

▲ 1962 年的信義男舍。

1969 年大家合影於信義女舍前面的庭院。

▲2011 年7 月,新的信義學舍落成,成為許多大學生的祝福。

實體教會→線上教會
超越有形建築物,福音的種子越撒越遠
    

  第三代教堂的啟用為教會內、外帶來各樣祝福,然而誰能料到散發熱力的教會大樓,會在頃刻之 間變得空蕩無人呢?上帝又要藉著這幅景象帶給教會什麼啟示呢?

 2020-22年新冠疫情大爆發,政府由限制聚會人數到全面封閉八大公共場所,教會的實體聚會被迫停擺。這促使真理堂認真思考傳統實體教會的有限性,也決定跨出一步,加速推展線上教會。

 首先,嘗試以YouTube平台直播主日崇拜。為了直播順利,在正式錄製和播放前,真理堂的資管、影視、音控同工與敬拜團隊及牧者們緊密排練、配搭,確保流程順利,以幫助會友在停止實體聚會時,仍可以在線上參與崇拜,與上帝親近。除了線上主日崇拜外,同工們絞盡腦汁,全面解決了音響與音控台的問題,將真理堂六樓的大會議室變成直播器材跟空間規劃最完善的空間,其他場地也仿效同樣的模式做系統更新,解決了虛實整合的問題,也突破音訊回授的困擾。透過這套系統,台北真理堂所有的禱告會、裝備課程及研習會,得以全面線上化。自此,會友不必出門,在家裡即可參加崇拜及各樣的課程和聚會,而透過網路,不只外縣市,甚至海外的朋友都可以得著福音的好處。

 2023年起,疫情逐漸降溫,台北真理堂又恢復了熱絡的人潮。經過疫情的洗禮,教會不只擁有實體會堂作為全人關懷及國度事奉的聚點,還善用網路跨越遙遠的距離,將福音的種子和宣教的事奉遠拓到世界各個角落。

帶著這七十年來的恩典
分享上帝「光」與「愛」的影響力

  走過七十年,真理堂從草創逐步走向穩固,期間經歷了靈恩的更新,聚會也從崇拜、團契為主,徹底改變為小組化;裝備與門徒訓練系統不斷建立,佈道和宣教的策略與平台也從實體發展至雲端;同時努力外展、遍地植堂,為主興起發光。這些豐富、靈活、穩定的發展和擴張,建立了今日健康強壯的真理堂。我們深知,在這些改變背後始終不變的,是深厚的福音神學基礎與愛的團契。

  展望未來,真理堂走在邁向使徒性教會的道路上,我們期許這間教會成為真正對世界有影響力的教會,許多人要從這裡被差派出去,把上帝給我們的希望跟愛帶給國家、帶給社會,讓人在家庭、職場、教會都領受到上帝豐富的愛,找到真正的盼望。

▲2003年的真理舊堂,已不足以容納快速增長的會友。

▲2005年新堂落成,取名為「全人關懷大樓」,期許各年齡層的族群,我們都要去關懷。